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生平 张浚结局 张浚子女 张浚战绩
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生平 张浚结局 张浚子女 张浚战绩
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,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。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,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。
在高宗、孝宗年间,有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,为保卫南宋半壁江山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他长期担任军事统帅,曾经指挥岳飞、韩世忠等名将作战;他坚决主张以武力抗击金国的侵略并收复中原,是深孚众望的主战派代表;他经常受命于危难之际并能力挽狂澜,是民族的中流砥柱。他,就是被誉为“国之长城”的张浚。
张浚(公元1097一1164年),字德远,汉州绵竹人。政和八年(公元1119年)中进士,靖康元年(公元1126年)官至大常寺主簿。靖康二年二月金灭北宋后,张浚不肯屈服于张邦昌的傀儡政权,避入太学中。五月,北宋宗室康王赵构称帝(是为高宗),重建宋政权,史称南宋。张浚闻讯立即前往效命。
平定苗刘、初露锋芒
建炎三年(公元1129年)初,金兵大举南侵,拔离速部千里奔袭扬州。高宗惊恐万分,一路狂奔到达杭州。三月,御营都统制王渊被任命为同签书枢密院事。王渊对扬州溃逃负有重大责任,又通过依附宦官骤然升任高官,激起扈从统制苗傅、刘正彦的不满。苗、刘利用军民的愤慨情绪,打着“为天下除害”的旗号发动兵变。他们杀死王渊和作恶多端的宦官康履。迫使高宗禅位于三岁的皇子并由孟太后垂帘听政。但苗刘集团在控制局势后不仅没有大力号召抗金,反而认为高宗的退位有利于求和,准备派出“大金国信使”进行谈判。这就降低了兵变的积极意义,失去了军民的拥护。而且在大敌当前的危急形势下,“以一妇人抱三岁儿决事,何以令天下。”由此可见,苗刘兵变的出发点带有正义性,但其结果却恶化了国家的形势,所以平定兵变符合抗金大局的需要。
当时张浚担任礼部侍郎兼御营使司参赞军事,驻防于平江。他接到改元敕书后,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,命令不准公布消息。他如集平江守将汤东野和提点刑狱赵哲,共同商讨应变对策。这时,承宣使张俊接到改任秦凤路总管的命令,准备解除兵权赴任。张浚急忙邀请张俊率部万人前来议事,告诉他当前的形势,让他协助扼守平江。张浚一面给驻防建康(今江苏南京市)的吕颐浩、镇江的刘光世等将领写信,相约联合起兵问罪;一面派遣辩士前往杭州城中游说,以稳定苗刘并联络被困的官员。苗刘为了拉拢张浚,封他为礼部尚书,并命他立即赴任。张浚借口张俊骤然回师引起人心动荡,暂时不能离开军中,请求缓行。张浚召集将士说:“听说叛乱者出重赏买我的头,如果我的举动违背天意和民心,你们可以把我的头拿去;如果不是这样,无论谁畏缩不前,都要按军法处置。”官兵深受感动,发誓拚死效力。韩世忠率部先到平江,准备立即发动进攻。张浚告诫说:“投鼠忌器,不能操之过急。应当先到秀州驻扎,等待大军齐集后再行动。”于是张浚等人率军进驻秀州。
苗刘为了打击勤王活动,派人刺杀张浚,一天深夜。张浚独坐帐中处理公务,一个陌生人突然闯入,张浚问道:“你不是苗傅、刘正彦派来杀我的么?”来者答道:“您如此忠义,我怎么忍心杀您!只是见您防备不严,担心还有刺客前来,所以特意相告。”说罢飞身而去,帐外的卫士们一点也没有察觉到。第二天,张浚命令公开处死一名死囚,并声称是夜间捕获的刺客。
各路人马会合后,张浚向全国通报苗刘兵变的内幕,随即率军向杭州进发。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劝诱下,苗刘没有进行坚决抵抗,不久兵败出走。
在平定苗刘兵变的过程中,张浚把握全局,指挥若定,避免了局势出现严重的动荡。因此,他的才能得到统治集团上层的充分肯定。朱胜非于四月罢相时推荐张浚继任,并说:“我担任宰相以来,军政、后勤事务都交给张浚处理。这次平定叛乱,实际上也是由张浚主持的。”
标签: